据文旅铜陵:
【资料图】
商之爵、周之鼎、越之剑……青铜的冶炼引领着一代代王朝开疆拓土,书写了璀璨的青铜时代;“汉五铢”“开元通宝”……一枚枚小小的“孔方兄”支撑汉唐基业、助力经济繁荣;丹阳镜、花鸟纹镜、人物故事镜……一面面方寸世界则呈现着人间生活百态与美好愿望,成了寻常百姓喜爱之物。
此时,人们一定会问
制作这些青铜器或铜器的原料源自哪里?
近四十多年,包括铜陵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众多铜矿遗存的相继发现,逐步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作为中国最早的产铜地之一,铜陵这座千年古铜都传承着令人震撼的铜文化,资源丰富、系统庞大,极大地满足了研学需求,也是铜文化旅游的宝藏资源。若想探访铜文化艺术,那就先从最古老的矿洞遗址开始……
人间四月芳菲尽,又是牡丹花开时。
在铜陵城东约30公里处风景秀丽的凤凰山麓,让人慕名而来的除了满山竞相开放的牡丹,还有“国保”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整座遗址掩映在绿荫丛中,四周茂林修竹,溪流潺潺,鸟语花香,正中矗立着一座金牛青铜塑像,颇为壮观。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原为一座袖珍小山,山腰有一古洞。民间传说天上神牛私下凡间,被凤凰山美丽的山光水色和肥美的大地迷住而乐不思返。玉皇大帝屡屡差人唤之,神牛也不予理睬。后来,神牛干脆钻入此洞中,经过千百万年漫长时间的演化,神牛化为金银铜矿石,金牛洞便由此得名。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
铜陵的先民便在此发现了铜矿并进行开采。先民们披星戴月,筚路蓝缕,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开采出大量朝廷急需的青铜。“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这首北宋梅尧臣的诗正是古代采矿工人战胜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与气势的真实写照。
唐杰平
铜陵市博物馆副馆长
1987年,在凤凰山地区金牛洞这处春秋—西汉时期的采矿遗址内发现了由竖井、斜井、平巷等组成的井巷开拓、木支护支撑系统和通风、照明、排水、装载及提升技术,出土一批宝贵的石、铜、铁、竹、木质生产工具。这种木支护技术仍在现代的一些矿山使用。现今,金牛洞遗址不仅是“国保”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国内第二个对外开放的铜矿遗址和A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众多人来此参观和研学。
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中国考古界,也使湮灭了两千余年的古采矿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场面宏大,遗存丰富,从清理出的古代采矿井巷结构和采掘工具、陶制生活用具来看,并结合遗址附近的药园山、虎形山、万迎山相继发现的古代采掘遗址和堆积的大量古代炼渣分析研究,我国权威考古学家判定,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开采矿石的年代应始于春秋。
站在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前
看着深邃的矿井、层层叠叠的巷道
仿佛摸到了历史的脊骨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铜陵地区古代采冶铜矿石的历史有重大意义,也为我国增添了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古铜矿遗址,在我国古代采冶铜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铜陵研学 ·
作为行走在路上的课堂,研学旅行是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以研促学、知行合一的良好方式。
为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了解铜陵历史文化,景区开展了展厅参观讲解、古采矿及冶炼讲座等各类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参观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听讲座、手工制作古采矿遗址模型中,感受铜陵悠久的青铜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编辑|胡冰琦 设计|鲁梓昕
初审|周圆 张敏 复审|孙斌
终审|余亮
来源|铜陵市博物馆(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