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津云新闻讯:7月28日,记者从天津市人民医院获悉,今年,天津市计划在50万40到50岁人群中开展大肠癌筛查。上半年已经有近26万适龄人群积极参与,近5300例次高危人群接受了全结肠镜检查,肠镜任务完成率高达87%。
天津市人民医院是全市大肠癌筛查项目技术指导单位。天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专家秦海主任医师介绍,2023年是天津开展大肠癌筛查项目第四周期的第3年,目标人群是40到50岁常住居民。筛查形式分为初筛和复筛,初筛任务数是,在50万适龄人群中开展《大肠癌筛查数量化风险评估问卷》,在35万适龄人群中开展“便潜血检测”。筛查出的6000例高危人群,在全市16个区44家肠镜检查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肠镜检查。
秦海表示,医院多年来坚持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免费施行肠镜检查。今年上半年,通过16个区309个社区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近26万适龄人群中开展“大肠癌高危因素问卷”,在近19万适龄人群中开展便潜血检测。5263例大肠癌高危人群接受了全结肠镜检查,其中4602例肠镜是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完成。
“今年的筛查目标人群是40到50岁居民,这部分人基本还都在工作岗位上,为方便筛查和做肠镜检查,人民医院在周六增加开设了筛查门诊”秦海说。为宣传肠道健康知识,从今年3月至年底,人民医院在每周五在门诊大厅举办“肠健”公益课堂,至今已经举办17期,内容涵盖“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结肠息肉的健康指导”、“CT 核磁怎么选?听听这节课你就明白了”等,同步开展大肠癌高危因素筛查和肠道健康咨询。
针对通过初筛确定为大肠癌高危人群,却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肠镜检查的高危人群,秦海介绍了一种简便的筛查方式,在一周时间内连续做两次规范的便潜血检测法,如果出现阳性,立刻接受全结肠镜检查。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是结直肠癌初筛的重要方式,即利用人血红蛋白抗原抗体反应的高敏感性,定量检测粪便中微量血红蛋白水平,具有无创、易操作等优点。连续做两次可以防止漏诊,《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杂志也曾发表一项研究,确认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医师纪烈辰近两年施行了超4000例全结肠镜检查。纪烈辰表示,人民医院肛肠、消化等学科医生,在门诊对适龄人群进行伺机筛查,符合高危因素的建议其接受肠镜检查。有的40到50岁年龄段人群因为工作、生活压力等因素,觉得肠镜检查比较费时间,希望先通过口服药、外用药物缓解症状观察观察。这就需要医生在检查的时候更加精心,讲解肠镜重要性的时候更加耐心。前不久,纪烈辰门诊接诊了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主诉自己便血,请医生开点止血药。纪烈辰指肛检查发现,其距离肛缘3厘米的位置有一枚侧生型息肉,随后在肠镜下施行手术切除,息肉面积达6.5*4*3厘米,病理结果为早期肠癌,如果再拖延下去,病人就很难保肛了。
“以最小创伤获取最佳治疗效果”已成为微创外科追求的目标。秦海院长说:“通过筛查早发现肠癌,可以大大提高微创手术率。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应用,大肠癌的诊断、治疗日益标准化。与在腹部中心留下15到 20厘米伤口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大肠癌切除术因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出血量少、疼痛轻、伤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等特点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近年来,被认为是大肠癌外科治疗的标准化术式。腹腔镜手术主要是在腹壁开几个小洞,利用腹腔镜监视设备、将腹腔的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医生通过观看放大的影像再进行精密操作,所以能够详细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细小血管和神经,所以医疗判断更加准确。 ”
纪烈辰还着重提到肠癌的一级预防,提示有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的适龄人群一定要警惕肠癌发生,遵医嘱接受肠镜检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戒烟限酒对保持肠道健康有益。有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合理体育锻炼可降低肠癌发病风险。
秦海表示,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是肿瘤防治的关键。呼吁适龄人群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大肠癌初筛,历年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积极接受全结肠镜检查。(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