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的金融数据。
(资料图片)
简单总结就是数据很好看,钱很多,但都存起来不消费了。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M2余额281.46万亿元。
2022年底M2是266.43万亿元,整个一季度增加了281.46万亿元-266.43万亿元=15.03万亿元。
一季度存款增加15.39万亿,对比下,钱都存起来了,没人消费了。
被拉上热搜的是#北京人均存款已接近27万#,上海人均存款21万元。
从数据看起来,似乎人均存款都挺高的。
最高的北京人均存款近27万,最低的西藏人均存款3.73万。
然后你的存款是多少呢?
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平均线,看下去年13家银行存款150万亿,人均存款增加1.2万。
当然这个1.2万是扣除各种消费后纯剩下的,一年有没有剩下1.2万以上,可能你自己最清楚。
当然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二八定律”,单纯讲人均存款,人均收入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唯一值得让人关心的,就是印钞机都尽力了,大家为什么还是拼命存款,没人消费呢?
如果没人消费,那么就不会有投资,不会有更多的机会,那么大多人人又挣不到什么钱,更离人均收入越来越远了。
今天,不少人都在谈到一个话题:通缩。
在通缩预期之下,大家信心大幅度下滑,更加不愿意消费,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存钱过冬,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消费不足,需求不足,拼命存钱,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
单纯看人均存款其实并不能代表什么,也没法接解决本质的问题。
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买房、买车、扩大内需,生孩子其实都是很好的拉动消费的手段。
从刺激消费的手段来说,生孩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了催生孩子,专家和媒体也是尽力了。
今天热搜又挂上一圈生孩子的话题,到底要不要生孩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海口出席一个论坛时说,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子女也是消费品,是长周期消费品,可以给人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
讲真,第一次见专家一本正经的把子女当消费品和白酒、汽车等消费品类比,这真的是无视“人”的尊严,专家就可以信口开河吗?
说老实话,为什么不生孩子,专家避而不谈,却说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
教育、住房、医疗、对孩子的陪伴、照顾等等,哪个不烧钱,哪个不需要精力呢?
当生一个小孩最少成本63万元,最高成本200万的时候,还要有大量的精力付出,专家知道这些吗?
不谈与生孩子相关的医疗、教育、收入,一味批评年轻人不生孩子,只能是何不食肉糜。
敢问专家又生了几个,又知道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
这么多的专家只有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表示,
这才是专家应该有的样子。
一方面抱怨居民存款多,不消费,一方面又抱怨年轻人不生孩子,不刺激消费,这届年轻人真不容易。
其实,真的是大家不愿花钱吗?
还不是收入可能减少,大家对未来担忧,不敢花钱,不敢消费,自己都过不好,也不敢生孩子。
要让大家多花钱,多消费,就要提振信心,让大家收入增加,有了收入,就敢花钱,能解决生孩子的利益问题,生育率自然就会上来。
单纯指责大家不消费,指责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不对的。
单纯用人均存款来证明大家都挺有钱,所以不存在这些问题,也是不科学的。
大家喜欢存钱,不消费,也不生孩子的真正问题在哪里,该如何解决,这些专家也要给出好的建议呀。
作为专家不能一味责怪大家,不然被大家骂了,一点都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