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包力 通讯员 王宇辰
为全面提升教师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评价”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能力,准确把握高考动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3月30日,基于“新课程、新高考”的福田区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交流活动在深圳市福田中学侨城东校区举行。
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陈典义老师主持,福田区全体高二物理教师、深圳市陈典义名教师工作室成员共同参加交流研讨。福肇两地名师结对研习的肇庆市怀集县物理教研员罗雷多老师线上参加本次活动。
由福田中学彭烨莲老师和梅林中学肖紫依老师以A、B角形式带来了一节精彩的《电磁振荡》观摩课。本节课选自粤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电磁振荡”。教学要求是:“了解电磁振荡的过程”。学业要求为:“能描述电磁振荡的过程;能根据电磁振荡理论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电磁现象”。
彭烨莲老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另外,彭烨莲老师通过Dislab演示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机械振动到电磁振荡的类比过程,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中电磁振荡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振荡电路的初步感性认识,体会实验在物理观念形成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肖紫依老师设置链式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对电磁振荡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进行重点讨论与分析,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突出振荡电路产生振荡电流的实质,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电磁振荡的过程,画出电荷量q、电流i、电压U、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图像,使学生明确何时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何时磁场能转化为电场能?何时电场能最大?何时磁场能最大?肖紫依老师还启发学生从电磁感应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充好电的电容器开始放电时电路里的电流不能立刻达到最大值?电场能为什么不能立刻全部转化为磁场能?为什么电容器放电完毕时电路里的电流还要继续流动?
观摩课后,广东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家培养对象姚跃涌教授作题为《新课程 新高考》专题讲座。
姚跃涌教授深度剖析了2023年部分省市“学选考”试卷结构,对不同省份的“学选考”试题和广东省近两年的试题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未来高考会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从考查载体、考查内容、考查要求等方面,重点考查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另外,姚跃涌教授从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维度分析物理科考察内容,详细分析了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使用、新高考方案,并结合2021年广东省适应性考试试题,剖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方向,在“四新”背景下,高考的命题立意正在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
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陈典义老师做总结发言。他寄语老师们加强对新高考的研究和备考,认真分析、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等文件,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指向深度学习,落实素养课堂。
审读:孙世建